讲师姓名: | 张鼎昆 |
专长领域: | |
内训预约: | (仅服务企业终端,培训同行勿扰) |
● 课前学习资料:
张鼎昆老师所著《行动学习:再造企业优势的秘密武器》(机械工业出版社)关于行动学习的阐述节选。
行动学习的来源与基本涵义
“行动学习”有一个清晰而公认的创始人,他就是爱因斯坦的学生之一,英国的瑞文斯(Reg Revans)教授。他曾在卢瑟福实验室做物理研究员,后来担任了8年的国家煤炭理事会教育与培训的董事长,并在此期间提出“行动学习”的理论与方法。1965年,他离开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到比利时领导一个为管理人员举办的管理发展课程。在此,他第一次完整地运用了行动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参与者都带着所在的机构面临的棘手问题,每个小组所研究的问题都不同于他们日常工作领导或专业。这些带着各自不同专业特长的人,组成学习团队,大家群策群力,互相支持,分享经验,反思质疑原有做法、形成新的行动对策。这次尝试获得成功。
瑞文斯于1971年出版了《发展高效管理者》一书,在该书中,他正式提出了行动学习的理论与方法。1975年,瑞文斯返回英国,运用同样方法为英国电力公司开办了管理发展培训课程,再一次验证了行动学习的神奇效果。从此,行动学习开始在一些组织,尤其是企业中得以尝试和发展,大多数尝试过行动学习的管理者都承认行动学习是实现组织效率的强有力手段。
瑞文斯关于行动学习的基本思想体现在他提出的学习公式中:
L(Learning)=P(Programmed Knowledge)+Q(Questioning insight)
传授“结构化知识”(Programmed Knowledge)是现代教育或培训的主要形式,瑞文斯用“P”来表示这一点。我们通过接受指导,学习那些已经“成型”思路和方法,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所面对的事物,更有效地应对所在的环境,更聪明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但是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仅仅靠这种方式学习是不够的。因为我们必须学习那些“在今天看上去不必要,但明天却很有用;那些在上个星期无关紧要,但现在却很重要的”知识或技能。为此,我们需要“主动自觉地探索我们所不熟悉的领域,在未知的、冒险的和混乱的条件下提出有用的、有洞察力的问题”。瑞文斯用“Q” (Questioning insight)表示这种以“询问”为主的学习方式。瑞文斯认为,只有将“指导”与“询问”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更有效的学习。
以上论述指出了行动学习的本质及方法论。为了对行动学习的过程有更清晰的认识,我给出一个有关行动学习的操作性定义:“行动学习以学习者为主体,以现实问题、挑战或项目为主题,在促进师的引导下,将结构化的深度团队对话渗透在“问题-反思-总结-计划-行动-发现新问题-再反思”的循环过程中,从而使学习者及时将行动体验上升到认识水平,并将新认识及时转化为行动,继而在行动中检验认识,并产生新的学习体验。”
行动学习与传统培训的本质差异
行动学习以“Q”为主,传统培训以“P”为主,它们的本质差异体现为以下几点:
传统培训
◇ 先“学”后“用”
◇ 应用围着理论转
◇ 以老师为核心
◇ 以个人为核心
◇ 老师是内容专家
◇ 不同主题的“机械组合”
行动学习
◇ 在“用”中“学”
◇ 理论围着应用转
◇ 以学员为核心
◇ 以团队为核心
◇ 老师是过程专家
◇ 同一主题的“连结剧”